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名师讲堂暨人才港大讲堂召开
2023.08.01

11.jpg

为了深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科学人才交流学习,激发创新活力,7月31日上午,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与香港中文大学、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举办了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名师讲堂暨人才港大讲堂,活动在广州、香港两地同步举行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钟南山,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,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,中国科学院院士樊春海围绕各自的创新成果与科研体会作主题分享,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与粤港澳青年展开交流。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、大湾区科学论坛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梁振英,中国科学院院士,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白春礼,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参会并致辞,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、一级巡视员杨红山,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安建光为院士嘉宾颁发“科学传播大使”证书及活动纪念牌匾。大湾区科学论坛执行秘书长聂晓伟主持活动。


1690987215368899.jpg

梁振英

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

大湾区科学论坛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

梁振英在致辞中表示,要推进大湾区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创新,培育人才、涵养人才、聚集人才是关键。青年科技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和新生力量。近年来,粤港澳三地积极推进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,加强三地人才交流与合作,让青年人才在学有所成之后,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舞台上学以致用,逐梦圆梦。



33.jpg


白春礼

中国科学院院士

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

白春礼在致辞中说,青年兴则国家兴,青年强则国家强。当前全球重大的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快速突破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。青年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中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,希望未来大家能继续发扬求真务实、批判包容的科学精神,为湾区科创发展注入青春力量。



44.jpg


段崇智

香港中文大学校长

段崇智校长在致辞中说,目前,香港中文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达成了5个产学研基地的建设,正积极拓展在深圳市福田区、广州、东莞,中山等区域的创新与创业项目,继续加强粤港澳高校联盟的合作。未来香港中文大学将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,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,为国家、为大湾区的科技自立自强, 人才自主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。



55.jpg

钟南山:科学青年应以责任为动力,用实践促创新

在报告中,钟南山院士向广大青年阐述他的“创新观”。他认为创新不仅仅停留在写出高端的论文上,“发现加效益才叫真正的创新”。他强调,创新要从兴趣出发,但只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。在当前国际形势下,提高科学素质的动力不仅是兴趣,科研人应当具有使命感,将其发展为热爱,最后形成自我的追求,完成从“要我做”到“我要做”的转变。他鼓励青年打破部分国家对我国的科技封锁,将国家需要作为创新发展的使命感来源。作为一名医生,钟院士举出了他在慢性阻肺早期防治、“非典”的治疗、癌症治疗等方面的临床用药案例,来说明开拓、尊重事实、执着追求和协作是创新必备的几个素质。钟院士结合西方的STEM(Science、Technology、Engineering、 Mathematics)教育、STS(Science、Technology、Society)教育,介绍了中国科学素质教育IMH(Innovation、Sense of Mission、Humanity)的重要性。中国青年要以兴趣为导向,具有崇高的使命感来发展创新能力。钟南山院士对青年人的创新能力充满信心,鼓励年轻人要敢想敢做,将创新的想法落到实地。

66.jpg

卢煜明:粤港澳大湾区应形成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

被称为“无创产前基因检测”之父的卢煜明,以《从无创基因检测看产学研的挑战与机遇》为主题,生动地回顾了他的求学和科研经历,详细介绍了他如何发现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,并发展出一套技术来进行DNA检测,筛查唐氏综合征的科研探索历程。1997年他在《柳叶刀》上发表了文章——《母体血浆和血清中存在胎儿DNA》,并推出了具有突破性的无创产前检测(NIPT)技术。目前这一技术已应用于全球90多个国家,每年有超过1,000万名孕妇受惠。他也连续五年获世界权威科学期刊《自然生物科技》(Nature Biotechnology)选为“全球20位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”,预计到2027年,无创产前检测全球市场规模可达131亿美元。

在报告中,卢煜明院长向广大青年人分享了他在生活中遇到灵感的“奇迹时刻”。他鼓励青年人要从让千万人受惠的问题中寻找科研目标,关注日常生活,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共通性,重视知识产权、注重学术与产业协同,谋求湾区内部合作,促进科研产业化落地,进而为人类生命健康谋福祉。


77.jpg

张旭: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脑科学的研究发展密切相关

在计算机刚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,人工智能和脑科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。探索生命智能的奥秘和创制具有智能的机器,都是非常复杂和典型的交叉科学研究问题,涉及生物学、脑科学、认知科学、医学、信息科学、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。当前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做很多事情,比如图像识别、下棋、自动翻译、艺术创作等等。其实,这些人工神经网络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脑科学的启发。比如,大脑的注意力机制、情景记忆机制、工作记忆和学习机制等。在题为《脑科学与人工智能》的演讲中,张旭院士介绍了计算机科学与脑科学在理论上的共通性,展示了人工神经网络如何受到人脑的启发,模拟和学习人脑的认知过程。反过来,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脑科学研究也有推动作用,如脑成像技术的改进、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,将极大提高信息分析的效率与准确性。张旭院士强调了基础研究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,鼓励青年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资源,看见融合学科碰撞出的无限可能性,激发学习兴趣,积极参与科研和工程项目,推动脑科学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。

88.jpg

樊春海:DNA信息存储:生物与信息技术碰撞出无限潜力

樊春海院士分享了一组数据:2020年全世界的数据是44个ZB(440万亿亿字节)。“把这些数据存下来,光耗的电就是一个三峡大坝所产生的电。”现有基于硅的存储方式,存储它们不仅需要耗能、占地,而且由于数据电子存储的寿命只有十年到几十年,相对来说迁移起来也很麻烦。现有的数据存储方式,越来越难以满足数据日益爆发性增长的趋势。

在人类生产出海量信息的时代,我们对于生命的理解也更加深刻。在过往几十年里,科学界最重要突破之一,就是破解了生命基因DNA的密码。在计算机信息的世界中,编码语言是0和1,而在生命基因的世界里,编码是由ATGC是四进制来完成的。“通过DNA存储,把数据存储的容量极限提升7个数量级,全世界440万亿亿的字节,只要200公斤DNA就可以存下来。”可见,DNA存储带来了一种密度高、能耗非常低、寿命非常长的存储模式。樊春海院士预测,到2024年,将有30%的数字业务有可能是用DNA存储来实现,从而解决现在指数级增长的数据存储问题。

樊春海院士介绍,DNA数据存储其中不仅包含有信息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,也包括合成生物学、基因测序等生物学技术。“只有技术的交融,才有可能产生这样一个伟大的事情。”他鼓励青年大胆探索学科融合的可能性,在前沿领域运用学科交融突破技术局限,寻找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新机会。


本次名师讲堂也是香港中文大学建校60周年校庆活动之一,得到了粤港澳大湾区(广东)人才港的大力支持,也是大湾区科学论坛响应《南沙方案》,立足湾区、协同港澳、面向世界,发挥平台优势,促进粤港澳青年人才交流,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特色活动之一。


COPYRIGHT © 2021

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

粤ICP备2021109615号 全案策划:KCCN

公众号

公众号